- 十八空
- ﹝出大智度論﹞ 〔一、 內空〕, 內即內身, 謂三十六種不淨充滿, 九孔常流, 淨相不可得故, 是名內空。 (三十六種者, 毛、 髮、 爪、 齒、 眵、 淚、 涎、 唾、 屎、 尿、 垢、 汗、 皮、 膚、 血、 肉、 筋、 脈、 骨、 髓、 肪、 膏、 腦、 膜、 肝、 膽、 腸、 胃、 脾、 腎、 心、 肺、 生藏、 熟藏、 赤痰、 白痰也。 九孔者, 兩眼、 兩耳、 兩鼻、 口、 大便、 小便也。 ) 〔二、 外空〕, 外即外色, 謂愚夫為欲染故, 觀所著色, 妄以為淨, 求其淨相, 亦如我身淨相不可得故, 是名外空。 〔三、 內外空〕, 謂我身不淨, 外亦如是, 外身不淨, 我亦如是, 一等無異, 淨相不可得故, 是名內外空。 〔四、 空空〕, 謂內身、 外身、 內外身俱空, 而猶執空成病, 復以空法而破三空, 是名空空。 〔五、 大空〕, 謂十方世界, 是四大造色, 假名日出處為東方, 日沒處為西方, 如是方相, 以世俗故有, 若第一義中, 則一法不可得, 是名大空。 (十方者, 四方四維上下也。 四大者, 地大、 水大、 火大、 風大也。 ) 〔六、 第一義空〕, 謂諸法中, 最第一法, 名為涅槃; 涅槃之法, 空無有相, 是名第一義空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七、 有為空〕, 謂五陰等法中, 無我、 我所, 及以常相, 皆不可得, 是名有為空。 (五陰者, 色陰、 受陰、 想陰、 行陰、 識陰也。 我、 我所者, 我即眾生所執之假名, 我所即五陰色身等也。 ) 〔八、 無為空〕, 謂無所作為, 則非有相, 今對有為, 故說無為。 若有為法既不可得, 則無為之法何所可著, 是名無為空。 〔九、 畢竟空〕, 謂以前八空, 破一切法, 令無遺餘; 既無諸法, 亦無空之可著, 是名畢竟空。 〔十、 無始空〕, 謂世間眾生無有始相。 如今生從前世因緣有, 前世復從前世有, 如是展轉, 無始亦不可得, 是名無始空。 〔十一、 散空〕, 謂五陰和合, 故有人相。 若以智慧分別破散五陰與人, 則空無所有; 如輻輞轅轂, 眾合為車, 若離散各在一處, 則失車名, 是名散空。 〔十二、 性空〕, 謂一切諸法自性本空, 皆從因緣和合而生, 若不和合, 則無是法。 如是諸法性不可得, 是名性空。 〔十三、 自相空〕, 謂一切法有二種相: 一者總相, 生滅不住, 本無今有, 已有還無, 皆是無常; 二者別相, 如地有堅相, 水有濕相, 火有熱相, 風有動相。 如是二相皆空, 是名自相空。 〔十四、 諸法空〕, 謂五陰、 十二入、 十八界等法, 無有實相, 一切皆空。 無取無捨, 能離一切諸見, 是名諸法空。 (十二入者, 眼入、 耳入、 鼻入、 舌入、 身入、 意入、 色入、 聲入、 香入、 味入、 觸入、 法入也。 十八界者, 眼界、 色界、 眼識界; 耳界、 聲界、 耳識界; 鼻界、 香界、 鼻識界; 舌界、 味界、 舌識界; 身界、 觸界、 身識界; 意界、 法界、 意識界也。 ) 〔十五、 不可得空〕, 謂一切諸法及因緣, 畢竟皆空, 不可得故, 是名不可得空。 (因緣者, 謂以眼等六根為因, 色等六塵為緣也。 ) 〔十六、 無法空〕, 謂諸法已滅, 是滅亦無, 名無法空。 又謂過去、 未來法名為無法, 如是無法亦空, 是名無法空。 〔十七、 有法空〕, 謂諸法從因緣和合, 故有法生, 是法體本不實, 名有法空。 又謂現在一切法及無為法名為有法, 如是有法皆空, 亦名有法空。 〔十八、 無法有法空〕, 謂無法有法相不可得, 名無法有法空。 又謂過去、 未來、 現在一切諸法, 皆不可得, 亦名無法有法空。
* * *內空、 外空、 內外空、 空空、 大空、 第一義空、 有為空、 無為空、 畢竟空、 無始空、 散空、 性空、 自性空、 諸法空、 不可得空、 無法空、 有法空、 無法有法空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